廣西凌云縣是聞名的“中國名茶之鄉(xiāng)”,出產(chǎn)的獨特品種白毫茶名聲在外。
說到凌云白毫茶,人們腦海里浮現(xiàn)的可能是凌云縣茶山——層層疊疊、延綿不斷,如一座座綠色金字塔一樣屹立在青龍山脈。
近年來,一個叫陳德阜的本地年輕人,利用凌云白毫茶茶種,在凌云喀斯特山地石頭縫里,種出了千畝“凌云巖茶”,慢慢打出了名氣。
7月22日,記者慕名前往,翻過云霧繚繞的大石山,到達泗城鎮(zhèn)。
雨中看茶園,感覺有些許寒酸——石灰?guī)r的石頭縫里,沒有規(guī)整的茶梯,茶樹與雜木散落在石縫中。“《茶經(jīng)》有說,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礫壤,下者生黃土。我們就嘗試選擇上者。”陳德阜介紹,當?shù)厥^山里還有幾百年的老茶樹,證明石頭山也可以種茶,當?shù)乩喜杩投颊f這里種出的茶不錯,我認為這里面肯定有機會。
2007年,陳德阜畢業(yè)回到家鄉(xiāng),希望在凌云現(xiàn)有的土山種茶之外,能夠在石頭山里種出一款“凌云巖茶”。與經(jīng)商的父親深入研究后,父子倆于2008年著手墾建凌云縣大石山巖茶基地,打造《茶經(jīng)》描述中的“上者”——“凌云巖茶”。
激情過后的耕耘,顯得枯燥而痛苦。因為是半土半石的山間,且十年九旱,這里的茶樹生長太慢,人家都笑他們種的是“千年矮”。“選定了就得堅持,不然沒有現(xiàn)在這片茶園。”陳德阜說,“凌云巖茶”茶園目前有1200多畝,去年生產(chǎn)出干茶1000多公斤,收入400多萬元,算是種茶得來的“第一桶金”。
因為石頭山的原因,土少、礦物質多,這里的茶葉上市時間足足比種植在土山的同類要晚1個月,基本錯過了如清明茶等“頭茶”商機。“凌云巖茶”為何還賣出了好價錢?
“搶不到清明茶上市商機,我們只能不斷打出牌子,慢慢靠口碑求生存。”陳德阜表示,他們現(xiàn)在主要是通過參加有影響力的展會、賽事找突破。比如:本月選送兩個品種的紅茶參加亞太茶茗大獎峨眉山國際評比大賽,分別獲得特別金獎和金獎;去年獲得第四屆中國茶業(yè)協(xié)會舉辦的國飲杯2個一等獎……
“凌云巖茶”逐步發(fā)展,撂荒的石縫有了新希望。
目前,茶園為當?shù)?0多戶群眾提供就業(yè)崗位,每戶群眾年均增收1萬多元。陳德阜告訴記者,在當?shù)攸h委政府支持下,現(xiàn)在他們正與老百姓合作,通過“農(nóng)民出地+公司種植+農(nóng)民采收+公司回購”的形式,將已經(jīng)撂荒的石頭縫重新利用起來,未來發(fā)展“凌云巖茶”5000畝以上,帶動200戶以上群眾脫貧致富。
“凌云巖茶”謂之“巖茶”,主要來頭是因為種植在喀斯特地貌的石頭縫里,而目前尚未形成一定的行業(yè)產(chǎn)業(yè)標準。建立一套科學的標準認證體系,將成為陳德阜面臨的又一個問題。
陳德阜表示,目前,他們把茶苗送至華南農(nóng)業(yè)大學進行茶葉科學檢測,其中含鐵、鋅等微量元素比一般的同類茶葉高出數(shù)倍,往后將著手與高校和科研單位合作,建立真正屬于“凌云巖茶”的標準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