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我在海外生活了二十多年,但是依然沒有改變中國人喝茶的習慣。每天早上一到辦公室,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壺茶。澳洲人的同事有時看到我往茶壺里放茶葉,好奇地問那是什么。我說是茶葉,他們驚訝地說:“這就是茶嗎?”我說:“當然了,難道你們不喝茶嗎?”他們說:“喝,但是我們的茶跟你的茶不一樣。”我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在喝茶上也存在著“白馬非馬”的誤區(qū)。
澳洲人大部分是英國人的后裔,承傳了英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(tǒng),這里也包括喝茶。當然,澳洲人的喝茶和中國人的喝茶大相徑庭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,特別是年輕人,他們幾乎不知道茶是從哪里來的,茶葉是什么樣子,因為他們每天喝的茶(如果他們喝茶的話)都是“袋裝茶”,根本看不到茶葉,就是打開看個究竟,也不過是茶葉末,面目全非了。或者商店里賣的是罐裝、盒裝或者瓶裝茶水,沒有一點茶葉的蹤跡。所以,很多澳洲人喝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難怪有“白馬非馬”的驚訝呢。
說起來,中國人和西方人喝的也不是一種茶。中國人講究茶葉的純正,不但分綠茶、烏龍、普洱、花茶等種類,也講究西湖龍井、碧螺春、黃山毛峰、安溪鐵觀音等茶葉的品牌,至于講究品茶的門道就更多了。澳洲人不懂這些門道。他們喜歡喝紅茶,近來中國的綠茶在西方也很受歡迎,但是大部分人只要有茶喝就行,哪里還分那么細啊。相對于純正的茶,西方人倒是很喜歡“混合茶”,就是在茶里加上好多配料。以在西方市場比較有名的茶生產商“立頓”的產品舉例說明吧(該公司已經進軍中國和臺灣市場了)。綠茶系列的“混合茶”有檸檬與人參綠茶、白山竹與桃子綠茶、紫阿薩伊與藍莓綠茶、黑加侖與香草綠茶、紅枸杞與覆盆子綠茶、百香果,橙和茉莉花綠茶、野生蔓越莓與石榴綠茶等品種。我就納悶了,綠茶里加了這么多“佐料”,那還有綠茶味道嗎?
人們喝茶自然有喝茶的道理。對于中國人來說,下品是用來止渴,中品是用來待客,上品是用來品道。但是,不管是什么茶葉,怎么沏茶,喝幾泡還是有章法的。在中國很多地方的茶館里喝茶,你要求續(xù)多少次開水都是可以的。可是包括澳洲人在內的西方人就不一樣了。他們只是把袋茶放在開水里泡一下就把袋茶扔了,根本談不上二泡三泡的。在咖啡館喝茶也是袋茶。如果茶水喝完了,你讓服務員給你續(xù)水,第一次還勉為其難,你要是叫第二次可就給你臉色看了。因為喝咖啡是絕對沒有續(xù)水這一說的,同樣道理,喝茶也就該是一次。要是大家都續(xù)水而不另買,那咖啡館怎么賺錢呀。要是照著洋人這么喝茶,再好的茶他們也喝不出味道來,而且就是好茶也讓他們浪費了。
中國人的喝茶就是喝茶,頂多是嗑點瓜子,吃個花生米什么的,一般沒有什么附加內容或者特點的時間地點。當然廣東人的飲茶已經是吃飯的一種代名詞了,就不在這里論述了。澳洲人的喝茶與其說是一種飲食習慣,不如說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,一種生活情調。他們有上午茶(9-10點之間)和下午茶(3-4點之間)的習慣。辦公室里的上午茶和下午茶時間也是天經地義的,任何人都不得以工作忙為理由剝奪職工每次二十分鐘的喝茶時間。說嚴重一點這就是人權。用“茶點”來形容澳洲人的喝茶應該更貼切一些,因為他們喝茶的時候總是要吃點小點心什么的。在咖啡館里,擺放著琳瑯滿目的各式各樣的小點心,讓人看了垂涎欲滴。說來很有意思,西方人喝酒是可以干喝的,而中國人喝酒一定要有下酒菜。相反,中國人喝茶可以干喝,而西方人喝茶卻喜歡就著點什么。
喝茶時間是澳洲人社交的好時機。澳洲人一起下館子吃飯的時候不多,大多數人會朋友都是在咖啡館。澳洲人一般也不會請人到家里吃飯,特別是幾乎不會請鄰居吃飯的?墒钦埲说郊依锖葌下午茶,聊聊天倒是常有的事情。下午茶時間也是辦公室同僚們交流的好時機。辦公室經常在下午茶時間大家湊份子,巧立名目,比如祝賀生日,歡送離職等等,組織個“茶話會”,買來各種點心、奶酪、蛋糕、薯條什么的,一起熱鬧熱鬧。即使是頂頭上司到下屬單位視察,也只是開個小型茶話會表示歡迎就夠了,沒有到飯館生猛海鮮、滿漢全席地足吃一通這種事。
在喝茶這點上,說此“茶”不是彼“茶”還真有點道理,因為不論哪種社會,喝茶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豐富的文化內涵,而絕非品品茶味,解解渴這么簡單。當然這種區(qū)別知道就行了,不必刻意為了追求時尚,買包立頓的“混合茶”,再倒上牛奶、白糖、檸檬,坐在咖啡館里玩兒“深沉”。
不論我生活在哪里,我依然是我行我素,依舊喝著我的中國的綠茶、烏龍、普洱和花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