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九經(jīng)》無茶字,或疑古時無茶,不知《九經(jīng)》亦無燈字,古用燭以為燈。于是無茶字,非真無茶,乃用荼以為茶也。不獨《九經(jīng)》無茶字,《班馬字類》中根本無茶字。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,以為茶字,而荼之讀音亦變。荼,初音同都切,讀若徒,詩所謂“誰謂荼苦”是也。東漢以下,音宅加切,讀若磋;六朝梁以下,始變讀音。唐陸羽著《茶經(jīng)》,雖用茶字,然唐岱岳觀王圓題名碑,猶兩見荼字,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。(清席世昌《席氏讀說文記》卷一)只可謂荼之音讀,至梁始變,茶之體制,至唐始改而已。(摘自黃現(xiàn)fán著《古書解讀初探》,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,2004年7月第1版)
“茶”字從“荼”中簡化出來的萌芽,始發(fā)于漢代,古漢印中,有些“荼”字已減去一筆,成為“茶”字之形了。不僅字形,“茶”的讀音在西漢已經(jīng)確立。如現(xiàn)在湖南省的茶陵,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,俗稱“荼”王城,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,稱為“荼”陵縣。在《漢書·地理志》中,“荼” 陵的“荼”,顏師古注為: 音弋奢反,又音丈加反。這個反切注音,就是現(xiàn)在“茶”字的讀音。從這個現(xiàn)象看,“茶”字讀音的確立,要早于“茶”字字形的確立。
中國地大物博,民族眾多,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(tài)紛呈,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,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。代表茶字的還有茗字 。
在古代史料中,有關茶的名稱很多,到了中唐時,茶的音、形、義已趨于統(tǒng)一,后來,又因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的廣為流傳,“茶”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,直至今天。
在中國古代文獻中,很早便有關于食茶的記載,而且隨產(chǎn)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。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,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,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、錦帛外,還有茶葉。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,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、瓷器傳到了土耳其。唐順宗永貞元年,日本最澄禪師回國,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。爾后,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,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,并且有了飲茶的習慣。
茶的廣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證,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,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《茶經(jīng)》傳世以后。所以宋代有詩云“自從陸羽生人間,人間相學事春茶”。也就是說,茶發(fā)現(xiàn)以后,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。
現(xiàn)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,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。但是人類最早為什么要飲茶呢?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?
1、祭品說:
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,后來有人嘗食發(fā)現(xiàn)食而無害,便“由祭品,而菜食,而藥用”,最終成為飲料。
2、藥物說:
這一說法認為茶“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。”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中寫到:“神農(nóng)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”。
3、食物說:
“古者民茹草飲水”,“民以食為天”,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(guī)律。
4、同步說:
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,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,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,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。
5、交際說:
《載敬堂集》載:“茶,或歸于瑤草,或歸于嘉木,為植物中珍品;欧置鹙iǎshè茗chuǎn!稜栄·釋木》曰:‘jiǎ,苦茶。’shè,香草也,茶含香,故名shè。茗chuǎn,皆茶之晚采者也。茗又為茶之通稱。茶之用,非單功于藥食,亦為款客之上需也。”有《客來》詩云:“客來正月九,庭迸鵝黃柳。對坐細論文,烹茶香勝酒。”(摘自《載敬堂集·江南靖士詩稿》)此說從理論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軌疇,突顯了交際場合的一種雅好,開飲茶成因之“交際說”之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