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的親戚從臺灣回來,隨身帶著的就是我們萬應茶。”沈洪海對中新社記者如是說。
永定萬應茶,雖名為茶,其實是一種中藥,可以治療胸滿腹脹、嘔吐泄瀉等胃腸道疾病。這股藥香,從福建永定客家祖地,到海外客家僑胞的心里,飄香了百年。
清朝嘉慶年間,永定著名老中醫(yī)盧曾雄依據30多年的臨床經驗,采34味中藥材,加工制成了“萬應茶餅”。當時,浙江天臺山一位云游的老和尚親身體驗后,為其療效嘆服,贈聯(lián)“cǎi集名山藥,善療天下人”。從此,盧曾雄便將藥鋪更名為“采善堂”。
走進今天的永定采善堂大門,中藥的芳香便撲鼻而來。沈洪海說,聞著這股藥香味,我們的員工都不會感冒。
在采善堂服務了23年的沈洪海,目睹了萬應茶的起起伏伏。一度,萬應茶因晉江假藥案影響,34味中藥中有一味找不到替代品,20萬的萬應茶餅被封存,無法生產。百年萬應茶差點在那次風波中沉落下去。
在萬應茶的包裝車間,沈洪海向記者展示了早年的茶餅鑄模。木質的長條形模具,上有6個刻字圓形凹槽。多年的使用,凹槽內已染成中藥的黑色。將晾曬發(fā)酵好的中藥倒入凹槽,用木棍一壓,萬應茶餅便做成了。在1985年前,萬應茶餅都是通過這種模具制成的。
如今,傳統(tǒng)的私人作坊早已變成了現(xiàn)代化的生產車間,萬應茶餅也改頭換面,做成了方便沖泡的茶包。包裝的改變,卻變不了海外客家僑胞對萬應茶的感情。沈洪海說,他的親戚從臺灣回鄉(xiāng)祭祖,隨身帶著的就是萬應茶;之后回臺灣時,又帶了許多萬應茶回去。
“畢竟,這是我們客家人自己發(fā)明制造的東西”,沈洪海介紹說,在客家人的生活中,萬應茶的使用已經成為一種習慣,所以當他們出國出境時,都會將萬應茶帶出去。
“早些年,中藥的出口比較嚴格,海外的永定僑胞都經常托人,或趁著自己回鄉(xiāng)祭祖時帶萬應茶回去。因為不僅它對身體好,而且也寄托了對家鄉(xiāng)的情愫。”
聽到這里,一位采善堂的員工走過來對中新社記者說,今年3月份,他在香港參觀胡文虎別墅時,遇見了許多祖籍永定的僑胞,問及他們對永定的印象,他們立即說出了兩個“萬”:胡文虎的萬金油,以及永定萬應茶。
2008年,“永定萬應茶”被國務院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沈洪海對此十分高興,“原本我們傳統(tǒng)藥品發(fā)展比較緩慢,現(xiàn)在有了國家的保護,萬應茶的傳承應該會發(fā)揚光大。”